2025-07-25
近日,随着《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办〔2025〕3号)全面推进落实,全国各类高校正加速课堂教学形态的数字化与智能化重构。与此同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也进入评估周期尾声,如何提升教学过程的可视性、互动性与智能化水平,成为高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关键关注。由此,一些领先的教学技术探索实践逐渐浮出水面——以云视图研打造的全息教室为代表的新型智慧教学场景,正成为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改革中的创新样本。
相较于传统多媒体教室和常规智慧教室,全息教室在教学“可视化表达”“互动化设计”与“临场感塑造”方面实现了质的跃升。全息影像不再依赖屏幕边界,而是通过空间成像技术,将教师形象、教学模型、实验演示等以立体、可交互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打破时空隔阂,让远程课堂真正“沉浸感十足”。这种技术所带来的改变,不仅提升了教学过程的参与度与直观性,更为教学内容的深度表达与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撑。
政策层面,《意见》中提出要全面推进智能化,推动课程、教材、教学的数字化变革。尤其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强调“创新资源新形态,增强资源交互性,实现个性化智能推荐”,而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也特别要求高校强化“教学过程”“学生发展”与“质量保障体系”的融合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全息教室的应用显得尤为契合:它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形态”的选择,更推动了“教学场景”从物理空间向融合空间的拓展,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同步革新。
目前,一些高校已将全息教室建设纳入本科教学评估准备体系之中。如湖南某高校在应对新一轮审核评估过程中,将“可视化教学设计”“跨校区课堂融合”列为重点改革项目,在云视图研技术支持下,构建起一套覆盖课程讲授、实验演示、互动答疑三位一体的全息课堂方案,并首次实现了“主讲+多地实时互动”教学组织形态,为评估专家组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校负责人表示,全息教室不仅提升了课堂表现力,也助力高校在评估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师生发展支撑”维度上获得了更多亮点呈现。
另一方面,在虚拟仿真实训与教材数字化建设领域,全息教室同样展现出强大的整合能力。某工程类院校在推进专业教材数字化转型时,将部分章节内容迁移至全息教室平台,配合结构化的3D讲解与仿真演练,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工程逻辑立体化,学生不仅能看、能听,更能沉浸式地“进入”知识场景,这种新形态资源也被纳入该校教学资源库,成为审核评估材料的一部分,赢得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
在教育数字化与评估机制同步深化的大背景下,全息教室不再只是技术创新的展示窗口,更是高校应对复杂评估要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的有力支点。它重塑的是“教”与“学”的关系,拓展的是教学评价的新空间,最终提升的是教育质量的内在张力。
正如云视图研负责人所言:“我们始终坚持技术服务教育,而非替代教育。只有将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生态,才能真正实现从‘工具化改革’向‘范式变革’的跨越。”当前,云视图研全息教室已在山东大学、重庆师范学院等高校落地实践,探索覆盖多专业、多校区、多角色参与的智慧课堂解决方案,为更多高校走向教学质量提升与评估体系优化提供了范式样本与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