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4
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简称“湖南师大”)在推动“智慧教育”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湖南师大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通过云视图研提供的技术方案与支持,在多项教学应用中率先引入裸眼3D和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为“未来智慧课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得益于新型显示、空间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湖南师大将这些先进科技融入课堂教学,形成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体验,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跨文化交流。
在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本学期开设的“湖湘文化传承传播”课程中,教师通过云视图研提供的AR、裸眼3D和多模态呈现技术,将经典文化元素生动还原到课堂上,创造了“未来智慧课堂”的典型教学场景。例如,学生在课程中使用AR眼镜观摩了明代画家张龙章创作的“潇湘八景·江天暮雪”,画面中的孤舟、流云、飞雪等意象生动地“浮现”在镜片上,伴随着耳机内中英文音频的讲解,潇湘八景图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中展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古代艺术的美感与意境。
▲周敦颐《太极图说》全息展示[1]
这样的多模态呈现不仅使千年文化更加鲜活、易于理解,还提升了课堂的沉浸式体验,带给学生深刻的文化认知。同时,湖南师大还在英语文学、文化类课程如“英美诗歌选读”中应用了裸眼3D和VR技术,使得海明威、庞德等外国作家作品的意象、场景如群山、地铁站等生动重现于学生面前,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开拓了文学教学的新思路。
在湖南师大的课堂中,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并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展示,而是深入融合于教学内容中。例如在“文学翻译实践”课程里,湖南师大利用云视图研的全息投影技术,使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抽象太极图立体呈现,学生通过这种视觉化的互动体验,直观理解了阴阳变化、五行轮转等复杂概念。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图像、声音和沉浸式互动,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具体的感知,进而提高了对文化元素的理解、表达和翻译能力。学生在进行外语学习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文化融入表达之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夯实了语言基础。
▲周敦颐《太极图说》全息展示[1]
湖南师大还通过AI大模型和数字人技术,为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提供了智能辅助支持。学生在课程中能够接触到数字助教、智能学伴等新工具,这种“师—机—生”三元一体的创新教育模式大大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使学习过程实现了智能化的个性化定制与动态评估。例如,英语专业的大四学生丁同学在学习“湖湘文化传承传播”课程后,受益于AI技术在资料检索、翻译和音视频制作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参与了课程主讲老师组建的潇湘八景古籍整理和湖湘经典外译等研究项目,不仅深化了对AI技术的认知,还将AI技术实际应用于传统文化研究中。
湖南师大在教学创新过程中还积极与头部企业合作,通过与科大讯飞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启动了AI垂直大模型在外语教学中的研发,以支持湖湘文化的国际传播。这些大模型在外语教学、数字教材和虚拟仿真实验资源的开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助力了外语教师的精准教学与科研,使课堂教学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云视图研的技术方案不仅助力湖南师大打造“未来智慧课堂”,也广泛应用于其他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例如,郑州西亚斯学院在智慧教室和互动空间中引入裸眼3D、全息投影、物联网和AI等新兴技术,覆盖智慧教室和研讨型教室,实现师生教学互动的“零距离”。同样,山东大学也在其智慧校园建设中引入了这些技术,建设了一系列基于5G、全息投影的智慧教室,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更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也推动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与优化。
郑州西亚斯学院图书馆[2]
湖南师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智慧课堂建设,以数字技术、智能设备赋能教育,致力于构建多元融合的教育数字化发展生态。通过云视图研的技术支持,湖南师大在未来教育模式中实现了学科资源的重组、教学手段的智能化革新和教育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为高校智慧教育的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全息教室、裸眼3D教室等智慧教室的普及使用,使得课程内容更具沉浸感和体验感,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推动了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同步提升。
湖南师大的实践表明,智慧教育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深化,更是教育内容、模式和评价方式的系统性重构。未来,湖南师大将继续以“未来智慧课堂”建设为核心,探索新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更多创新应用,为智慧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更多经验与借鉴。
参考文献:
【潇湘晨报】数智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湖南师大外语学科搭建“未来智慧课堂”-湖南师范大学. (n.d.). https://www.hunnu.edu.cn/info/1026/19406.htm
位林惠. (2023, July 4). 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在郑州西亚斯学院感受不一样的大学——人民政协网. https://www.rmzxb.com.cn/c/2023-07-04/3372067.shtml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