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在当前教育治理体系不断优化与教学评估体系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升级、探索新型课堂组织形态,成为众多高校亟需破解的重要课题。特别是《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办〔2025〕3号)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先后出台后,对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数字转型和教学资源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政策引导下,全息智慧教室正逐渐从“技术看点”走向“教学支点”,成为本科教育质量评估与改革中的新变量。
相较传统多媒体教室和远程教学平台,全息教室的优势不仅在于视觉层面的沉浸感,更在于其“虚实结合”“实时互动”的技术能力,能够在不改变教室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实现全息影像的三维呈现和异地教师的实时“立体入场”。这种技术支撑,正切合了评估体系中所强调的“教学过程的深度变革”与“课程体系的融合创新”。
从评估维度看,无论是面向应用型高校提出的“学生发展”“教学成效”考察,还是对一流高校的“综合改革举措”要求,都在倡导高质量课堂与高水平教育资源的精准对接。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要求数据打通、资源共享,更需要课堂形态的根本性变革。而全息智慧教室提供的沉浸式教学、实时互动教学场景,以及裸眼3D内容的灵活投送,恰好构建了评估体系中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此外,政策文件还明确提出要“推动课程、教材、教学数字化变革”“实现教学全过程数据采集”“建立多维度过程评价机制”。这对教学过程的可视化、数据化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通过全息技术构建的教学空间,可以在不打断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实时捕捉教学行为、学生参与度等关键变量,为高校建立真实、可量化的“教学画像”提供了可能。这不仅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能,也为审核评估中的教学诊断与质量反馈机制提供了支撑工具。
在推动教学公平方面,全息教室技术亦显示出独特优势。政策中提出要支持“同上一堂好课”“专递课堂”等多种形式的区域资源共享。全息智慧教室凭借5G远程同步、虚拟讲师投影、异地互动教学等功能,为高水平课程的区域流动打通了技术路径,缩短了城乡、区域间的教育资源鸿沟,为评估体系中的“资源条件”指标创造了新的注解。
在这一领域,云视图研正以技术创新赋能教学变革,为高校提供完整的全息教室系统解决方案,构建起从内容制作到场景呈现的闭环链路。该系统不仅涵盖裸眼3D全息显示、人像采集与实时建模、三维教学内容库等多项技术,还形成了高适配度的教学交互平台,助力高校快速部署、有效转化、持续优化全息教学场景。
据悉,湖南师范大学于近期完成了云视图研全息教室系统的整体部署,初步形成“立体讲授+实时反馈+互动答疑”的三维教学体系,并将其纳入师范生培养模块体系。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湖南师大依托该平台获得一等奖,成为全息教室技术赋能教师教学改革的典型案例。
华南师范大学则更早布局,以5G全息思政公开课为切入口,探索全息课堂在思政教育中的场景化、沉浸式应用路径,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引导能力,成为当前课堂思政数字转型的实践样板。
从“教学场景升级”迈向“评估体系重构”,从“互动感知提升”跃升为“全过程数据支持”,全息教室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在悄然改变学校“如何教”“怎么评”的教育逻辑。作为技术赋能的实践者,云视图研正以稳健的技术路线和深度的教育理解,参与到这场教育数字化深水区的系统变革中。未来,随着高校本科审核评估向更高质量、更高标准推进,全息智慧教室或将成为各校数字转型路径中的关键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