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教办〔2025〕3号》文件中,再次强调“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治理整体性变革”,明确提出要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份文件不仅为各级教育单位划定了发展方向,也引发了众多高校在课堂场景创新上的新探索。以“课堂重构、智慧赋能”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成为本科教学评估关注的新焦点。
在这场以“深度应用”为导向的教育变革实践中,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集成应用成为突破口。而由云视图研推动建设的5G全息裸眼3D智慧教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以高度沉浸的全息互动技术,引发了高校课堂场景变革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教学空间打破物理边界、教学资源实现三维可视、教学互动进入人机融合的新维度。这种“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字课堂形态,逐渐成为各高校筹备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时重点部署的创新试点之一。
相比传统的智慧教室,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远程直播教学在异地授课中的交互性较弱,学生临场感和参与感不足。尤其是在师范教育、医学、工程等注重操作体验和场景还原的专业教学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即使VR/AR等新技术已被部分高校尝试引入,但其佩戴不适、操作复杂等特性依然制约了大规模普及应用。
而全息教室技术,尤其是采用裸眼3D显示与全息远程投影方式,则有效化解了上述问题。无需穿戴设备,学生即可直观看到教师的三维形象和立体化教学资源;通过5G低延时网络传输,异地师生实现一对多实时互动,如同身临同一空间。这种高度拟真的“沉浸式”“同步化”教学体验,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人”和“空间”的束缚,为教学评估体系中对“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的要求,提供了切实的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云视图研构建的全息教学资源平台有可能改变教师的教研方式和资源组织方式。从人像提取、模型编辑,到教学资源管理、互动场景调用,该平台支持教师基于教学目标自主开发或编辑可复用的三维内容,并实现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这种资源生态的逐步成熟,也为高校开展本科评估中常提及的“优质资源供给”“教学内容多样化”提供了有效抓手。
以某师范大学为例,该校利用云视图研提供的5G全息系统开展思政公开课,不仅让课堂生动性大幅提升,更通过裸眼3D的方式加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力和感知力,获得了广泛的学生认可。再如湖南师范大学,其全息教室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师范生实训环节,学校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摘得一等奖,正是全息技术有效融入教学改革实践的真实体现。
无论是课程育人的“可视化深化”,还是异地组班的“同步化教学”,抑或是教师教研资源的“数字化升级”,全息教室所带来的技术革命,正逐步成为高校对接新一轮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在当前教育部鼓励“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创新的背景下,这种以教学真实感为核心的场景升级,已不再是技术演示,而是直接影响教学评估结果的现实路径。
云视图研通过其构建的全息教室系统,正在以实打实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案例成果,为教育数字化战略提供落地样本。下一步,如何将这些创新教学场景标准化、可推广、能评估,或许正是全息教室技术助力本科教学评估创新实践的下一个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