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全息投影公司-云视图研

国内业务:16675576380

技术咨询/项目交流/预约参观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解读新双高建设标准,探索全息教室的战略定位与价值

2025-11-06

引言

随着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5—2029年)的通知》,第二期“双高计划”正式拉开帷幕。该计划旨在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被写入党代会报告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前沿信息技术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

全息教室作为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应用的产物,正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交互式体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它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知识概念具象化,更能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实时共享。全息技术能够营造“远程现场感,现场沉浸感”的教学环境,有效解决传统远程教学互动性不足、临场感缺失的问题。因此,深入探索全息教室在第二期“双高计划”中的战略定位与价值,对于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章:深度解读第二期双高计划标准框架

第二期“双高计划”的《标准框架》是项目遴选、建设和评价的“指挥棒”,相较于第一期,其标准更聚焦于需求导向、产教融合与质量内涵。其核心指标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在新时代下的新要求。

1. 核心指标分析:

新标准框架围绕六大“度”构建了完整的评价体系:

思政工作的引领度: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创新校企党支部联建机制,并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将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重点产业发展放在首位,要求专业群建设必须与区域核心企业的高技能岗位精准对接,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条件基础的支撑度:不仅要求学校内部具备“双师型”队伍和先进的实践基地,更强调与头部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获取外部资源支持,实现校企共建。

建设措施目标的可达成度:这是框架的核心,具体化为打造“五金”——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教师、金基地。这一部分明确要求利用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推动教学模式的数智融合。

政策机制的保障度:要求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形成合力,为项目建设提供稳定的政策与经费支持。

成果成效的贡献度:评价标准从单一的教学成果转向对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多维度的贡献,强调办学成果的辐射效应和相关者的满意度。

2. 主要变化对比:

对比第一期,第二期“双高计划”呈现出几个显著变化:

建设融合:更加强调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作用,推动校企双主体育人。

信息化数字化:明确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关键要素改革,提出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生态”的改革任务,要求推动专业群的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

要素生态:不再是孤立地建设专业或课程,而是要求围绕产业链打造专业群,构建“学校教室+虚拟课堂+企业车间”的教学空间,形成一个开放、融合、互利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跟跑引领:在国际交流方面,提出了“教随产出、校企同行”的新模式,鼓励开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和教学资源,彰显了中国职业教育从引进吸收到标准输出的自信。

总体而言,第二期“双高计划”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加紧密地拥抱产业、更加深入地应用数字技术、更加系统地构建育人体系。

第二章:全息教室的技术架构与应用场景

全息教室作为教育数字化的前沿实践,其技术实现与应用模式为响应“双高计划”提供了具体路径。根据“云视图研”的实践案例,其技术架构与应用场景如下。

1. 关键技术架构:

5G全息智慧教室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软硬件系统,其核心子系统包括:

全息图像采集系统:在授课端,通过高感光度摄像模组对教师进行全维度影像扫描,实时捕捉其动态、表情和肢体动作,合成立体模型。

图像处理系统:对采集的图像进行渲染和特征预处理,通过锐化、边缘增强等技术,构建具有3D立体感的视觉特征。同时,对图像进行编码压缩,以减少数据传输量。

5G网络传输系统:利用5G技术高带宽、低延时的优势,实现授课端与听课端之间海量全息数据、音视频信号的实时、流畅交互。

全息图像还原系统:在听课端,借助全息膜等高分子纳米光学材料,将教师的影像1:1立体还原,学生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即可获得裸眼3D的视觉效果。

全息三维引擎系统:作为教学资源的核心,该系统负责存储、管理和渲染3D全息课件。教师可随时调用模型,并进行位移、旋转、缩放、分解等交互操作。

全息云平台:为教学资源提供云端存储、管理和分享通道,减轻本地服务器压力,并支持跨校、跨区域的资源共享。

2. 核心应用场景:

沉浸式日常教学:在讲解抽象复杂的知识点时,如医学中的人体解剖、机械工程中的复杂部件构造(如兰州交通大学应用案例),全息教室能将二维平面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三维立体的模型,学生可以直观、多角度地观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跨时空远程互动教学:这是全息教室最具革命性的应用。它能将授课教师的全息影像实时传输到异地教室,实现“真人”到场的教学效果。这不仅打破了校区之间的物理隔阂,更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老少边贫”地区辐射,促进教育公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利用该技术建立的跨校区元宇宙教学平台,以及海南师范大学建设的区域全息云校,都是服务区域发展、共享优质师资的典型范例。

虚实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全息技术可以将大型、昂贵或危险的工业设备以虚拟形态引入课堂,学生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和维修训练,这与“双高计划”中建设“场景真实、开放融合”的“金基地”要求高度契合。

高质量全息课程资源录制:全息教室本身就是一个新型录播教室,可以录制包含教师影像和3D模型交互的高质量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保存在云平台,供学生进行异步学习,也为构建国家级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了宝贵的内容资产。

第三章:战略定位分析:全息教室与双高计划的深度契合

全息教室并非一项孤立的技术展示,而是深度契合第二期“双高计划”核心理念的战略性工具。它的价值在于系统性地回应了新标准框架中的关键要求。

1. 契合教育现代化与数字化转型要求:

第二期“双高计划”明确要求“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生态”,推动“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全息教室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它利用5G、AI、VR/AR等前沿技术,将传统教室升级为虚实融合的智慧学习空间,实现了从“人机交互”到“人、机、物、场”全面感知的跃升。这不仅是教学手段的革新,更是对《标准框架》中“建设数字远程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要求的直接落地。

2. 赋能产教融合与金基地建设:

产教融合是“双高计划”的灵魂。然而,传统的校企合作常面临“学校热、企业冷”、实训设备更新慢等难题。全息教室为此提供了创新解法。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企业最新的生产线、最核心的工艺流程可以被“搬进”课堂,学生可以与虚拟的“真实设备”互动,实现了“学校教室+虚拟课堂+企业车间”的无缝衔接。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参与的成本,同时保证了实践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技术同步,是打造“场景真实、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有力支撑。

3. 支撑五金核心要素的内涵提升:

金专业:全息技术可以赋能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关键环节,特别是那些涉及复杂空间结构、精密操作的专业,如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交通运输等。

金课程:校企可以共建基于全息模型的课程体系,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转化为互动式教学任务,从根本上更新课程内容,实现“对接岗位、数智融合”。

金教材:全息教室催生了数字教材的新形态。教材不再是静态的图文,而是包含3D模型、交互动画、虚拟实验的“活”资源,这与开发“生动形象、互动性强的数字教材”的要求不谋而合。

金教师:全息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数字素养要求,促使他们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同时,通过远程全息教研,可以打造跨校、跨区域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金基地:如前所述,全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是实体基地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实现了低成本、高安全、可共享的实践教学。

第四章:价值创造路径:从技术应用到能力跃升

全息教室的战略价值最终体现在其为职业教育带来的实际贡献上,即《标准框架》中的“成果成效的贡献度”。

1. 提升教学效果,增强人才培养质量:

全息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教学直观性与互动性。对于抽象概念,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利用全息技术展示中药草本、人体经络,使学生能直观理解复杂的药理机制。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学习体验,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理解,提升课堂“抬头率”,最终反映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的提高。

2. 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服务区域均衡发展:

通过“5G+全息”远程教学,一所学校的“名师”可以同时为多个校区甚至不同地区的学生授课。这不仅实现了优质师资的倍增效应,也为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东西部教育协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工具。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实践已证明,全息技术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潜力巨大。

3. 驱动教学模式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全息教室所倡导的探究式、项目式、沉浸式学习,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关键。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试错、探索,能够更好地掌握前沿技术,适应未来产业变革。这与“双高计划”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目标高度一致,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的有效路径。

4. 拓展国际交流,贡献中国职教品牌:

全息技术可以作为“教随产出、校企同行”的载体。当中资企业走向海外时,可以通过全息远程教学,将国内顶尖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实时传送到海外基地,为当地员工和中方外派人员提供高质量培训。这不仅服务了企业出海,也输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专业标准和教学模式,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教品牌的创新实践。

结论

综上所述,全息教室在第二期“双高计划”的宏伟蓝图中,绝非一个可有可无的技术点缀,而是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战略支点。它以其虚实融合、实时互动的独特优势,系统性地回应了新“双高”标准中关于数字化转型、产教融合、内涵提升的核心诉求。从战略定位上看,全息教室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是深化产教融合的连接器,也是提升“五金”质量的倍增器。

展望未来,尽管全息教室在建设成本、课件资源开发、教师数字素养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但其巨大的应用潜力已毋庸置疑。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逐步降低,全息教室必将从“样板间”走向“普及化”,成为高水平高职学校的“标准配置”。它将持续驱动教学范式的深刻变革,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支撑,最终为实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品牌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双高计划”的引领下,全息教室正为我们开启一个更加智慧、更加公平、更加高效的职业教育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