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1. 引言
2025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5-2029年)的通知》,标志着第二期"双高计划"正式启动。新一轮"双高计划"明确提出"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目标",强调要"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生态",推动"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以5G、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全息教室作为虚实融合的新型智慧教学空间,以其独特的裸眼3D显示效果和沉浸式交互体验,正在重新定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全息教室不仅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远程互动教学,更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这与第二期"双高计划"提出的"打造匹配需求的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教师、金基地"目标高度契合。
2. 第二期"双高计划"对数字化建设的战略要求
2.1 数字化教学新生态构建要求
第二期"双高计划"明确提出要"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生态",要求高职院校"紧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新要求,推动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这一要求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高度重视,也为全息教室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
在标准框架中,观测点23特别强调要"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建设数字远程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全息投影技术作为新兴的数字化教学技术,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2.2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第二期"双高计划"要求"校企合作打造场景真实、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并强调要"创新运营和成本分担机制,开发和推广典型生产性实训项目"。全息教室通过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实训基地建设成本高、场景受限等问题,为产教融合提供新的实现路径。
2.3 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全过程
新计划特别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探索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全息教室系统集成的全息三维引擎、图像处理系统等,正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能够实现智能化的教学内容生成和个性化学习支持。
3. 全息教室的技术特点与教育价值
3.1 技术架构与核心特征
5G全息远程互动智慧教室采用先进的光学材料和专利技术,实现了"全沉浸性、全数据化、全互动性"的技术特征。其核心技术架构包括:
硬件系统: 全息图像采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5G网络传输系统、全息图像还原系统等核心组件,通过高感光度摄像模组实现全维度影像扫描,利用全息膜等高分子纳米光学材料实现1:1立体还原。
软件系统: 全息三维引擎系统、全息云平台、设备控制系统等,支持全息教学资源的调取、编辑和管理,实现裸眼条件下的全息显示效果。
3.2 教育价值与优势
突破空间限制: 全息教室能够实现"远程现场感,现场沉浸感",授课教师的立体三维影像可以实时传输到远程教室进行同步呈现,有效解决了传统远程教学中"现场教师在线播、远程学生隐身听"的问题。
增强学习体验: 学生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即可看到具有裸眼3D效果的教学内容,避免了VR/AR设备可能带来的眩晕、疲劳等不适感,提供了更加自然、舒适的学习环境。
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随时调取全息三维模型,对复杂的机械结构、人体器官、化学分子等进行立体展示和交互操作,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具象化和可视化。
4. 全息教室建设的实施路径与案例分析
4.1 技术实施路径
基于云视图研等企业的实践经验,全息教室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
第一阶段: 基础设施建设。在传统教室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改造,部署全息显示系统、5G网络设备、图像采集处理设备等核心硬件,确保技术环境的稳定可靠。

第二阶段: 软件平台搭建。建设全息教学资源平台,开发专业化的全息课件,培训教师掌握全息教学技术,形成完整的教学支持体系。
第三阶段: 应用推广优化。在试点专业成功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建立常态化的运行维护机制,持续优化教学效果。
4.2 典型应用案例
云视图研全息教室技术已在十多所国内一流高校中得到成功应用:
湖南师范大学 将全息教学纳入师范生培养环节,通过全息教室的教学创新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展现了全息技术在师范教育中的巨大潜力。
香港科技大学 在广州南沙校区建立了元宇宙远程教学互动平台,实现了跨越内地和香港的全息教学应用,成为国际化办学的重要载体。
兰州交通大学 将全息教室应用于交通运输专业教学,通过3D仿真技术对复杂的高铁电气化系统进行逐层解构,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 采用全息虚拟教学方式开展中医药基础认知教学,将药物功效机制与人体穴位、经络运行进行对照观察,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系统的学习体验。
5. 全息教室建设对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作用
5.1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全息教室通过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特别是在机械制造、医学护理、建筑工程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全息技术能够将复杂的工艺流程、设备结构进行立体化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5.2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
全息教室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企业可以将真实的生产场景、工艺流程通过全息技术在教室中进行还原,实现"把企业搬进课堂"的目标。同时,全息教室的开放共享特性也为区域内多所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产教融合生态。
5.3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全息教室的远程互动功能能够有效缓解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5G网络,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可以为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实现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5.4 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全息教室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传统教学、全息展示、远程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6. 结论与建议
全息教室建设作为第二期"双高计划"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环境,全息教室不仅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更能够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为进一步推进全息教室建设,建议:一是 加强顶层设计,将全息教室建设纳入学校数字化转型总体规划,确保建设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二是 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加强师资培训和技术支持,确保全息教室的有效运行;三是 深化应用创新,结合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更多优质的全息教学资源,探索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应用模式;四是 强化评价反馈,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价体系,持续优化全息教室的建设和应用,确保投入产出效益的最大化。
面向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推广,全息教室必将在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