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一、跨网络设备控制模块:适配高校多校区设备互联需求
在全息教学管理系统中,该模块核心是突破路由、网段限制,支持 BGP 广域网与多局域网中控设备堆叠级联,完全贴合高校 “主校区 + 分校区”、“教学楼 + 实验室” 的物理空间布局特点。跨网络设备控制模块的功能特点在于三个方面:
跨网段 / 路由适配。高校普遍存在 “主校区(主网段)+ 郊区分校区(独立网段)+ 专业实验室(专用局域网)” 的网络架构,特别是在跨区办学的综合大学或者职业院校的主校区与 远端的分校区实验室,就可通过该模块实现全息设备跨网段联动 ,远端教师在分校区操作全息实验台时,主校区教室的全息终端能实时接收信号,无需额外部署专用网线,解决传统设备 “校区隔离、无法互通” 的痛点。在香港科技大学全息教室的使用场景中,通过南沙校区到香港本部小区的全息教学平台,两地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同步共享。
(2)BGP 网络支持。针对高校跨地域合作教学场景(如与外校开展 “全息联合课程”),BGP 网络的动态路由调整能力可保障信号稳定性。譬如某医学院与省外医学院共建 “人体解剖全息课” 时,双方通过 BGP 网络接入模块,即使跨运营商网络,也能避免全息画面卡顿,确保异地师生同步互动。低时延是全息教室的核心技术指标,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时延控制在200毫秒左右,保证人像互动的真实性,在重庆师范大学全息教室项目中,就十分重视在低时延前提下实现多个教室一堂课。
(3)多局域网中控堆叠级联。高校和职业院校院系常新增全息教室(如年度教学设备升级),模块支持 “原有中控设备 + 新增设备” 的堆叠级联。假设某高校计算机学院原有 2 间全息教室,新增 3 间时无需重构系统,仅需将新教室中控接入原有堆叠网络,即可实现 5 间教室设备的统一控制,降低高校设备迭代的成本与运维复杂度。目前全息教室已经实现模块化配置,可单独为学校配置采集端或全息还原端,并能够实现连接入网。
二、统一账户与中控服务模块:契合高校 “分层管理 + 多端协同” 需求
账户服务模块以 “统一认证 + 分级权限 + 多端互联” 为核心,适配高校 “行政管理员、院系教师、实验员” 的角色分工,及 “采集端(实验室 / 授课端)、还原端(学生教室 / 观摩室)” 的多场景协同需求。统一账户与中控服务模块具有四项功能。
(1)统一系统登录认证。对接高校、职业院校现有 “校园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如统一门户账号),教师无需额外注册账号,通过校园卡关联的账号即可登录全息系统,避免 “多系统多账号” 的记忆负担;同时支持 “单点登录”—— 教师登录后可同步调用个人教学资源(如历史全息课件),符合高校 “一数一源、身份统一” 的管理规范;
(2)统一系统登录认证。分级账户管理:按高校角色权限划分账户类型。校级管理员:可查看全校全息设备状态、配置系统参数(如网络带宽分配);院系管理员:仅管理本院系设备(如文学院管理员无法操作工科实验室终端);教师账户:仅能操作本人授课时段的设备(如 “周一 3-4 节” 仅激活对应教室的控制权限),避免误操作。
(3)多端互联中控服务。覆盖高校 “多采集 + 多还原” 的教学场景。针对高校和职业院校化学类专业开展 “危险实验全息观摩课” 时,可同时采集 3 个实验室的实验画面(采集端),同步还原到 5 个学生教室(还原端),中控服务实时调整各端信号同步性,确保所有教室学生看到的实验步骤无延迟,解决传统 “仅 1 个观摩室可看” 的资源限制问题。
三、智慧教学场景管理模块:降低高校设备运维与教学准备成本
全息教学场景管理模块基于 “串口转发互联架构 + 物联网控制”开发,主要聚焦于高校 “多教室设备集中管理”和“教学场景快速切换” 的实际痛点,能够实现终端设备的智能化、集约化管控。全息场景管理模块具有三项核心功能。
(1)底层场景管理与串口转发。通过串口转发架构搭建 “全校全息设备互联平台”,将教室的全息投影仪、互动终端、音响、灯光等设备接入物联网系统,支持 场景预设和一键调用。例如高校可预设 3 类基础场景:“全息授课模式”:启动全息显示、打开互动功能、调亮环境光;“实验观摩模式”:增强画面清晰度、关闭麦克风(避免杂音干扰);“考试模式”:仅保留全息显示功能、禁用交互按钮。按照此逻辑则教师课前无需逐一调试设备,选择对应场景即可启动,节省 10-15 分钟教学准备时间。
(2)物联网终端监控与维护。高校和职业院校的设备基本都分布在不同楼宇(如 10 栋教学楼、5 个实验室),全息教室可接入物联网监控,管理员无需现场巡查,通过模块后台即可实时查看设备状态(如 “某教室全息投影仪亮度异常”“实验室终端网络离线”),系统会自动推送故障提醒,缩短设备维修周期。
(3)教室设备联动控制。适配高校 “大班授课 + 小班研讨” 的混合教学场景。例如重庆交通职业学院的“全息案例课” 中,主教室教师启动 “联动模式” 后,3 个研讨室的全息终端可同步接收主教室信号,研讨时又能独立切换到 “小组交互模式”,实现 “集中授课 + 分散讨论” 的无缝衔接。
四、立体式多模态全息教学模块:支撑高校跨学科教学创新
多模态全息教学模块通过多样化全息交互形式,匹配高校文、理、工、医等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解决传统教学 “抽象知识难呈现”、“异地资源难共享” 的问题。在高校实际教学使用中,有三种模式六大使用功能。
(1)基础交互教学模式:覆盖日常授课核心需求
同步板书输入转全息浮空:适配数学系、物理系 “公式推导” 场景。教师在手写板输入推导过程,内容实时以 3D 浮空形式呈现在教室中央,后排学生无需起身即可看清细节,避免传统板书 “后排盲区”;
PPT 全息交互:针对文科 “案例分析”、工科 “结构讲解”,教师点击 PPT 中的模型,即可触发全息立体展示(如古地图缩放、建筑结构分层),增强知识直观性。
(2)跨空间协同教学模式:打破高校 “地域与资源壁垒”
全息远程虚拟授课:解决高校或者职业院校“企业导师”的 外聘专家难到场、跨校区课程难同步问题。例如在实际运用中,河南西亚斯学院曾邀请国外教授开展跨国超时空全息讲座,专家通过终端接入系统,以全息形象 “置身” 教室,与学生实时问答,体验接近线下;在武汉工程大学的5G全息教学应用中,学校邀请了校外名企的工程师通过5G专线进行全息远程授课,将工作场景与学习场景无缝衔接起来,前置实训环节,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目标感和实操技能十分有帮助。
多教师协同授课:适配 “跨学科联合课程”,如计算机 + 英语的 “双语编程课”—— 主教室计算机教师讲解代码逻辑,外校英语教师以全息形式同步补充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无需师生往返两校区。
(3)沉浸式教学模式:适配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
全息三维交互:针对医、工类 “实体模型稀缺” 场景,如医学院 “人体解剖课”,学生可通过手势操作全息人体模型(放大器官细节、拆解系统结构),避免实体标本损耗与伦理限制;机械学院 “零件设计课” 中,学生可实时拆解全息零件模型,观察装配关系。在湖南师范大学的全息教室投入使用后,医学院结合课程建设需求对全息教学系统进行了深度融合,并一举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上获得全国一等奖。
虚拟/真实老师同台授课:解决 “危险实验难演示”和“抽象流程难具象”等三高三难问题。例如化学学院 “爆炸实验课”,真实教师讲解原理时,虚拟实验设备(全息形式)同步演示实验过程,既规避安全风险,又让学生看到 “动态操作细节”;中文系 “古代礼仪课”,教师与虚拟的 “古代人物” 同台演示礼仪动作,增强课堂趣味性。
结语:全息教室是教育数字化的最新成果,成为继AR、VR后新崛起的一个教学装备门类,从技术维度看,全息教室涉及光学、图像算法、5G通信、边缘计算等多种前沿技术,功能方面包括全息教学管理系统、资源平台、AI平台、全息超级生态平台等多种,作为一种跨技术、多功能的新型系统,从技术引进到教学应用落地,也需要全流程导入和试用,因此高校在申报学科建设项目时,可选择国内专业技术团队进行对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