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如果说传统课堂是“平面照片”,那云视图研的5G全息智慧教室,就是把课堂变成了“立体电影”。
最近,云视图研的5G全息解决方案在多所高校评估中顺利过关,并有望正式纳入师范生教学实践培养体系。这意味着,未来的课堂,不仅能看见老师,还能“看见”知识本身。
在云视图研的全息教室里,老师的身影可以1:1“投射”到另一间教室的讲台上,和远在几百公里外的学生进行互动。
更妙的是,学生不用戴任何VR眼镜,就能直接用肉眼看到悬浮在空气中的3D模型——比如生物课上,细胞仿佛被放大到篮球大小,在你眼前旋转;地理课上,地球模型能用手势“推”到半个教室那么大,细到山脉纹理都能看清。
云视图研的核心技术像一支“幕后大乐队”,包括全息采集、全息还原、三维引擎、全息光源面板、资源管理平台等。它们像分工明确的乐手,确保画面、声音、交互同步流畅。
5G网络是这场“音乐会”的指挥,超高速、低延迟,让跨校、跨城的远程课堂不卡顿、不掉线。
这种“裸眼3D”方案不仅解决了VR头盔的眩晕感问题,还让教学场景从二维的平面PPT,升级为立体的知识剧场。
湖南师范大学已将全息教学纳入师范生培养环节,甚至凭此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华南师范大学用它开设5G全息思政公开课,让学生“面对面”与异地专家交流;海南师范大学则用全息技术打造区域云校,让未来教师提前适应新型教学模式。
更远一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将会还用这套技术跨越内地与香港,在广州南沙校区与本部之间搭建元宇宙教学平台,学生能像“瞬间移动”一样共享课程资源。
对于未来的教师来说,教学能力不止是会讲课,还要会用技术讲好课。
云视图研的全息教室能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可以“看见”的知识,把跨学科的内容放进一个沉浸式的互动空间。
比如,中医药教学中,药材的结构与人体经络立体对应,像是把医学图谱搬到了课堂中;在交通工程课程上,高铁电气化系统能被一层层“拆开”分析,让复杂知识一目了然。
这不仅是一次硬件升级,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跃迁——课堂不再被墙壁束缚,师生不再被时间和空间分隔,知识可以像光一样穿越。
在不久的将来,或许“跑去另一个校区上课”会成为一种怀旧的说法,因为老师和课程,随时都能“全息”到你面前。
云视图研用技术告诉我们:教育的未来,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创造一种让人想学、爱学、学得快的全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