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在新一轮教育评估改革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本科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指出,将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持续推动本科教学水平提升,与此同时,《教办〔2025〕3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强调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对教学变革的驱动作用。在多项政策协同推动下,如何有效融合前沿科技,重塑高校课堂教学形态,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现实命题。
云视图研在此背景下推出的5G全息裸眼3D智慧教室,正在为这一命题提供具象解答。不同于以往以VR头显为核心的沉浸式教学方案,云视图研的技术以裸眼3D为核心亮点,学生无需佩戴任何设备,便可在教室中“直面”立体模型,获得高沉浸感的教学体验。这不仅消除传统穿戴设备带来的晕眩与疲劳感,更通过光学全息与沉浸式交互实现师生之间的自然对话和远程联动,为教学互动注入真实感与可操作性。
从应用视角出发,这种全息教室架构并非单一设备的堆叠,而是软硬件系统深度融合的结果:全息光源面板、图像处理系统与教学服务器共同构建了可视化的教学空间,而配套的全息三维引擎与资源平台,则为课程内容的定制与管理提供了系统支撑。教师可调取预设模型,自主构建全息教学场景,或通过“云端同步”开展跨校区远程授课,使优质教学资源能够实现空间上的大规模流动。
这一模式在本科教育领域的渗透尤为显著。在高等教育评估愈发聚焦“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学生发展”的今天,云视图研的解决方案不止步于技术创新,更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其系统内嵌的交互反馈机制,使学生在操作、理解、讨论中获得即时反馈,进而构建面向实践能力与高阶思维训练的教学闭环,恰好契合教育部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
在实践落地层面,多个高校已经将全息教室纳入教学改革的重要工具。湖南师范大学便是典型案例之一。该校依托云视图研技术建成的全息教室,已成功应用于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借助裸眼3D演示复杂教学情境,助推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并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充分展示了该技术在教学实效层面的巨大潜力。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来自华南师范大学。该校通过引入云视图研全息教学系统,探索基于全息技术的“元宇宙教研模式”。教师可在虚拟空间中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研讨,借助全息人像与投影交互,实现高水平的异地协同,初步构建起“数字教研+沉浸教学”的融合体系。这不仅拓宽了教师的教学创新边界,也为数字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探索出新路径。
从教育部的战略部署来看,数字化与智能化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底层逻辑,全息技术则成为实现这一逻辑的重要中介。云视图研全息教室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教学场景的延展,更是对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双重命题的积极回应。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重构,它助力高校迈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层次教学变革,为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切实支撑。
未来,随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逐步完善与教育数据治理体系的建成,全息教室或将与教育大模型、个性化教学系统形成融合生态,在更多高校落地生根。作为这一趋势的重要推动者,云视图研将在更广阔的教学场景中持续赋能,助力我国教育数字化实现从“可用”向“好用”再到“广用”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