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4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高等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学习空间,作为教育变革的重要载体,其转型与升级成为了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的范文翔副教授与李珂琳硕士生在其研究中,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学习空间转向,特别是从智慧教室到全息教室的演变,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未来。
未来的学习空间将深度融合虚实空间,支持多元学习场景,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升级,并通过3D立体呈现及多感官具身交互,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这一转向不仅响应了《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和《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也标志着教育信息化阶段向数字化转型新阶段的迈进。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全息教室的概念应运而生。全息教室利用全息技术,结合人工智能、感知交互等技术,创造了一个沉浸式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室不仅能够支持多种教学活动,还能通过裸眼3D形式直观呈现学习内容,提供良好的具身交互学习体验,实现即时可视的评价与反馈,以及通过全息数字人提供学伴指导。
云视图研作为全息教室的先行者,其实际案例实施情况充分证明了全息教室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某知名高校的案例中,云视图研打造的全息教室通过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5G通讯技术支持,实现了教室网络的高效布置。全息投影、感知交互、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使得学习资源得以裸眼3D呈现,学生可以直接与3D资源进行交互,极大地提升了学习体验。
该高校对全息智慧教室的高度认可,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更在于教学效果的显著改善。全息教室的沉浸式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无缝切换,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学习情境。例如,在医学教学中,全息教室能够将人体器官的构造以裸眼3D形式直观呈现,学生可以通过手势交互,对全息影像进行缩放、旋转等操作,深入理解复杂的医学知识。
云视图研的全息教室还支持多感官具身交互,通过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学生可以感受到物体的形状、质地等特征,这种交互体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技能习得。
全息教室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强大的教育资源存储和共享能力。全息存储技术不仅提升了数据存储密度,还通过复用技术极大提升了存储容量,使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得以有效管理。
云视图研的全息教室案例,不仅展示了全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也为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参考。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息教室的功能将更加丰富和完善,成为高等教育学习空间的新常态,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范文翔,李珂琳.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学习空间转向:从智慧教室到全息教室[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4(1):112-117.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