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全息投影公司-云视图研

国内业务:16675576380

技术咨询/项目交流/预约参观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5G全息教室需要哪些教育资源?它正如何影响课堂未来

2025-08-05

近日,教育部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提出打造“新课堂”“新环境”“新师资”,引发了业界对教学资源更新与技术融合的新一轮关注。5G全息教室,作为智慧教育领域的新兴形态,正逐步进入高校课堂与师资培养体系。借助云视图研等企业提供的全息技术平台,裸眼3D、沉浸式、远程互动等突破性能力成为现实。那么,建设一间真正具备教学实效的5G全息教室,需要配备哪些教育资源?又将对传统课堂带来怎样的变革?

教育资源更新:从“平面内容”到“全息交互”

传统教学资源如PPT、视频、板书,呈现方式偏平面化、静态化,限制了知识的可视化表达。相比之下,5G全息教室依托全息采集系统与还原系统,实现了三维动态教学内容的创建与传播。
这一体系的核心,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软硬件平台,包括:

全息人像提取系统:将教师形象转化为3D模型,实现异地投影;

全息三维引擎系统:支持3D模型的创建、分解、旋转等操作;

全息教学软件:可用于导入、编辑、呈现教学模型;

资源管理平台:集中存储课件、模型、互动数据等;

教学场景感知系统:记录学生学习行为,辅助分析反馈。

在教学内容方面,5G全息教室更强调“结构—行为—过程”的动态教学路径。例如,医学类课程可以通过裸眼3D演示人体器官的运行过程,物理学则能实现实验装置的虚拟交互拆解。这类资源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三维思维能力,也对资源开发方提出更高要求,如需建设标准化的全息课件库、多专业覆盖的三维模型数据库。

教学互动升级:全息赋能师生“双向沉浸”

当前远程教学常面临“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的弱互动问题。5G全息教室借助高速网络和立体交互技术,实现了“远程教学现场化”和“教学交互实时化”。

远程学生通过全息成像技术,可以“面对面”看到教师的三维影像,不再是平板或投影上的扁平视频。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动回传系统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则能实时读取学生反馈,并进行个性化讲解。

此外,5G通信技术带来的低延时体验,确保了教学过程中声音、图像的同步性。以往画面卡顿、语音延迟、互动滞后的问题得以明显改善,真正实现了多校区、多区域的实时协同教学。

对传统课堂的影响:从“工具更替”到“范式跃迁”

5G全息教室并不是对传统教室的简单叠加或升级,而是在教学范式上提供了一种“虚实融合”的新路径。
一方面,它提供了“现实场景+虚拟内容”的立体教学环境,突破了传统教室空间和材料的物理限制。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课程设计思维,从以讲授为主转向以建构为导向,强调学生的沉浸感、参与度和探究能力。

目前,该模式在课程思政、基础科学、医学、工科专业等领域均展现出较强的适配性。例如,3D仿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全息交互提升了抽象知识的可视化;跨校远程教学则优化了师资配置不均的现状。

应用案例速:高校探索与实效验证

在多所高校中,云视图研的5G全息教室系统已完成落地试点,成效显著。
湖南师范大学,该校将全息教学纳入师范生培养体系,通过裸眼3D教学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助力其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学校评价指出,全息系统在“人像投影+立体课件”上的表现极大丰富了教学方式。

而在兰州交通大学,该技术应用于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教师可借助全息平台对高铁电气化系统逐层拆解教学,使学生无需穿戴设备即可体验复杂系统结构。这种真实还原与交互操作结合的模式,提升了课堂的深度与广度,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作为教育数字化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全息教室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教学理念和教育资源结构的重构。在全息技术与5G网络的深度融合之下,教育正在从“被动接收”向“主动建构”转型。云视图研所提供的5G全息教室实践,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样板路径,也预示着未来教育场景的新方向。